隨著溫度的升高,玻璃密度下降,而比體積(即密度倒數)就會相應地增高。對于一般的工業玻璃,當溫度從室溫升高至1300℃時,密度下降6-12%。在彈性變形范圍內密度的下降與玻璃的熱膨脹系數有關。
玻璃密度海域熱粗魯條件有關,淬冷的玻璃比退火的玻璃一般有較低的密度。列如風冷
鋼化玻璃,鋼化前后的密度是不相同的。
在退火溫度范圍內,玻璃的密度與退火溫度、保溫時間、降溫速度呈現比較復雜的關系,具有如下規律:
① 玻璃從高溫狀態冷卻時,淬火(急冷)玻璃比退火(緩冷)玻璃的密度低;
② 在一定退火溫度下,保溫一定時間后,玻璃的密度趨向平衡,而淬火玻璃處于較大的不平衡狀態;
③ 冷卻速度越快,偏離平衡密度的溫度越高,因此,偏離平衡密度也就越大,另外也會使Tg溫度越高。
玻璃析晶是一個結構有序化過程,因此玻璃在析晶后密度是增加的。玻璃晶化(包括微晶化)后密度的大小主要決定于析出晶相類型。列如在Li2O-Al2O3-SiO2系玻璃中,在500℃前處理,由于未發生晶化,其密度值不變。在530~700℃處理5~24h,由于玻璃中析出偏硅酸鋰晶體,使密度值從2.36g/cm
3增加到2.38g/cm
3;進一步提高熱處理溫度到800℃,密度又升高到2.4g/cm
3.這是在殘余玻璃相中生產β-鋰霞石型的固熔體所致。所以根據各種熱處理條件下密度的變化,可以控制不同的晶相以制取具有不同物理性質的
微晶玻璃。
玻璃密度是一個比較敏感的性質,只要成分上發生微小的變化,密度就會立即反映出來,可以利用密度變化來控制生產。例如石英砂的含水量容易變化,常在3~10%(質量分數)內波動,其可導致玻璃密度產生0.01g/cm3變化。配料稱量不準,料方計算錯誤,原料成分改變或粒度不好,錯用其它熟料,料倉存在漏洞,配合料在輸送過程中分層及其它意外因素等,都將引起密度的變化。